自《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印发以来,青海省海西州以“立标尺、优路径、强保障”三招破解“官本位”“铁交椅”难题,着力破解能下难题,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
校准干部“下”的标尺。持续健全“三位一体”考评体系,为推动干部“下”明确立得住、能服众的依据。突出政治标准,完善《海西州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办法》,细化量化政治素质5项30条标准,实行“正面表现+负面清单”式测评。都兰县坚持“三同原则”,为100名科级领导干部建立“政治素质档案”,推行“三色预警”机制,对10名政治能力测试不合格干部亮黄牌提醒。突出实绩导向,聚焦“四地”建设、生态保护、营商环境等年度重点任务,制定《海西州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出台指标管理、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办法,分类设置指标内容,对排名靠后的领导干部进行约谈提醒、果断调整。突出数据互通,实行干部监督工作联席协作和成果运用机制,建立干部监督信息库和“党组推荐+一线考察+监督掌握”信息互通机制,常态化收集纪检监察、巡视巡察、财政、审计等7个部门数据,综合运用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个人有关事项核查、“一报告两评议”等结果,做到精准掌握识别依据。
优化干部“下”的路径。规范“三阶递进”调整程序,以过程规范保证“下”的公正,“下”的服气。细化“下”的标准,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制定《海西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细化34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让“下”的评判更具象。格尔木市建立“说情打招呼”“跑官要官”纪实手册,制定“基本称职”“不称职”差异化认定标准,让“下”的标准更明晰。天峻县出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实施办法(试行)》,明确21种不适宜担任现职界定情形,真正让干部“下”得服气。规范“下”的程序,将“调整动议”作为对干部实施“下”的首要环节,与核实认定、提出建议、组织决定、谈话宣布等构成干部“下”的完整链条。综合运用“领导班子运行、敢担当、善作为”干部常态化调研成果,根据干部表现问题性质、情节轻重、影响程度3种情形分类施策。构建“下”的闭环,建立“精准识别、提醒谈话、限期整改、果断调整”的渐进式向下机制,严格落实“两月一提醒,半年一调度”固定式机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83名。茫崖市出台《新提任干部跟踪问效七项措施》,分类发放《鼓励卡》《提醒卡》,配套建立“调整决定+帮扶方案”机制,形成完整管理体系。
完善干部“下”的保障。构建严管和厚爱“双轨并行”管理机制,完善“跌倒干部”帮扶体系,激励干部“下”而有为。遵照“人岗适配”原则,综合分析干部能力、素养,有计划安排到营商环境、生态环保、“四地”建设等中心工作“回炉”提升,让“下”的干部有机会、有监管。德令哈市安排“下”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产业链联合体党委副书记,助力在一线摔打磨炼、积攒信心、提升本领。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制定出台《海西州干部“五访六谈”制度》,通过谈心谈话经常性开展心理辅导,同步规范“下”后干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考核奖惩等保障机制,适时采取谈心交流、组织参加学习培训和参与中心工作等措施加强教育管理,有效引导下的干部汲取教训、轻装上阵、整改提高。强化“暖心回炉”关怀。严格落实《海西州激励干部勇于担当作为七条措施》,定期对“下”的干部进行复检,将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以及年度考核等情况作为重新安排职务的重要依据,对考评优秀、提升明显的19名干部重新启用。乌兰县制定《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十五条措施》,不断形成干不好必须“下”、干得好能再“上”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