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ntText }}
贵德:多点发力破解人才工作“四难”困境
{{ publishText }} 2024-12-30 15:19:32 {{ originText }} 青海党建
{{ fontText }} {{item.label}}

近年来,贵德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破解招才引才留才难”这一主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多点发力,破解人才工作“四难”困境。

突出需求导向,破解人才“供给不足”难题。针对高层次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创新引才路径,拓宽聚才渠道,推动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聚焦产业广泛揽才。积极开拓“政校企”融合发展路径,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名,建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站3个,通过“专家带骨干、骨干帮农户”辐射培育一批产业人才。立足种业发展现状和人才建设需求,谋划实施“贵德芯”种业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建立“4+2”人才发展模式,推动“制种大县”和“第一资源”相融互促。围绕民生柔性引才。高位推进“名校引领·城乡联盟”校联体项目,深化医联医共“双体”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校园引才直接引进硕士研究生15名,柔性引进中医、藏医等学科急需紧缺专业人才35名,加快形成“首席专家+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人才引育体系。立足长远精准招才。统筹推进公务员考录、选调生接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加大引进和回流人才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着眼提质增能,破解人才“能力不强”难题。针对人才存量不够、活力不足等问题,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培养”融会贯通的育才体系,全面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强化培训育才。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等“六项教育培训计划”,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招商引资等内容,分领域组织优秀年轻干部、村级后备人才、乡土人才开展素质提升培训,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防范风险的能力。深化实践育才。探索“科技人才+致富能手+农户”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堂培训、业务指导、经验交流等方式,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开办农牧民“田间学校”、实用技术培训29期。加快专业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26名社会工作人才获取职业资格认证。优化平台育才。健全乡土人才职称申报“直通车”,组建“土专家+技能人才”联合队伍,深入实地指导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土专家、田秀才300余名。成功举办“贵德·梨都创业特训营”、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返乡就业创业,逐步实现以赛助创、以赛促引、以赛聚才。

注重产才融合,破解人才“使用不好”难题。针对人才优势不明显、用才载体薄弱等问题,健全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创新能级,持续释放“人才红利”。注重人才成果转化运用。着力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区产业孵化、人才培育等功能,吸纳17家企业入驻园区,提供就业岗位320个,实现年产值0.6亿元。成功培育11家高新科技技术、科技型企业,引进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23项,示范建立果树棚架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真正实现技术对接、生产协同、利益共享。注重人才引领发展效能。实施产才融合创新平台“基石工程”,县发展改革和工业商务信息化局与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共建“经济发展研究工作站”,深化决策咨询、技术指导、课题研究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囊服务。注重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喇海青荣获“青海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金桥建材等优秀企业及师林平等优秀本土企业家获得州委州政府表扬激励。注重人才助力技术创新。落实名医培养计划,建成“马晓峰心血管病名医工作室”,骨科、妇科“名医创新工作室”,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开展白内障手术、中医诊疗等,通过跟师学习、引进“火种”等方式培养定向乡村医生,让更多“行家里手”带动本土人才茁壮成长。

立足用心服务,破解人才“留住不易”难题。针对人才吸引力弱、流失率高等问题,坚持资金投入、制度供给、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强化顶层设计。召开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人才工作,细化四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严格落实“会商、季报、年述”制度,抓实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分领域建立人才库,常态化联系优秀人才,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有效落实。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开展“贵德菁英”评选活动,通过选树奖励“教学名师”“基层名医”“社工先锋”等人才典型,倾力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强化资金支持。设立高端人才培育项目支持资金、人才服务保障经费,兑现争取各级奖补资金180余万元,积极落实创业就业政策,发放创业补助、社保补贴等资金485万元,鼓励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强化后勤保障。开展人才创业安心、生活舒心、办事顺心“三心”活动,持续落实《贵德县人才引进培育激励实施细则》,协调解决人才住房15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32件。组织100余名优秀人才赴沿海城市疗休养,选树优秀乡村人才、乡村“创业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主动申报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四个尊重”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