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委“一心两区”人才示范区建设部署,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举办第二届“智汇河湟·才聚海东”人才交流活动,聚焦引育留用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全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为海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以制度政策为保障,打造人才交流交往平台。以制度创新持续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活水”,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的十五条措施》《海东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制度体系。积极搭建平台,举办第二届“智汇河湟·才聚海东”人才交流活动,现场签约绿色算力、校地合作及特色人才项目共12项,活动共达成合作项目近100项,打造了聚才引智的“海东品牌”。积极培育本土人才1400余名,创新开展本土人才评选工作,认定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40名,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在各自领域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举办“百名专家人才海东行”服务活动,邀请省内外100余名教育、卫生等领域专家汇聚海东,深入学校、医院、企业等一线开展专题讲座、技术指导、科技攻关,推进海东各项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举行“人才赋能海东绿色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讲坛,构建了专家学者展示研究成果、交流思想的平台,为海东市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发挥援青人才专业和资源优势,建立援青博士服务团互助工作站、高原医学博士(互助)工作站,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遴选6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及60余名教育、卫生等领域技术骨干赴无锡相关单位跟岗学习,与西宁市互派教育教学、医疗卫生等领域24名干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体悟实训”,推动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
以干事创业为导向,打造人才脱颖而出之地。坚持平台建设与人才集聚相融互促,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创建吴天一院士创新中心,弥补了全市在高原医学研究发展方面的空白。引进4名绿色算力产业专家和招商大使全力推进“东数西算”,为绿色算力招商引资提供帮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柔性引进中国地质大学专家团队,在化隆县阿河滩村开展地学旅游开发,建成全省第一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市县医疗教育系统“组团”引才70余名,全市医疗服务、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把广阔的农村基层作为展示人才能力的舞台,200余名省市科技特派员指导引进新品种106项、示范推广新技术56项;组织市县百余名专家人才深入基层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巡回义诊等工作,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
以乡情乡缘为纽带,打造人才反哺典范之地。坚持以亲情、乡情、热情吸引海东籍在外专家人才,创新举办“海东籍在外专家人才故乡行”活动,邀请省内外70余名海东籍专家人才看家乡变化、献良计良策、谋未来发展,生态、水利、医疗等领域6名专家人才与县区分别签约,为县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聘任4名海东籍在外人才代表为海东市“招商引才大使”,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渠道。组织400名省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海东行”活动,协调60余家企业1400多个就业岗位开展岗位对接活动,68名学子成功与海东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建立海东籍青年人才信息库,5.8万名在校和近三年毕业大学生入库。高度重视海东籍在外人才联系工作,启动建立海东籍在外专家人才库,多渠道引导海东籍专家人才为家乡建设发展服务、建言献策。
以服务保障为支撑,打造人才安居理想之地。充分利用海东宜居宜养的区位优势,挂牌成立青海首个“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制定《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工作方案》,为援青干部人才调整休养和考察调研提供服务保障,目前已接收330人次援青干部人才考察调研,搭建了联系、交流的平台。落实青海省《关心关爱专家人才的十条措施》,建立人才休假疗养制度,今年组织29名优秀人才赴无锡休假疗养。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从“人找服务”变成“服务找人”,为人才项目落户海东提供支持和帮助,海东红狮硅基新材料项目有序推进,“绿色通道”保障施工建设,创造了海东历史上项目审批备案的新纪录。在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人才之家”交流论坛活动基地,为人才交流搭建平台。盘活市县区两级人才公寓,让各类优秀人才在海东安心、安身、安业。开通人才服务“12345”专线,对人才反馈信息整理分类,对疑问诉求即时解决,对诉求事项帮代办,优化人才用留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