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ntText }}
学习贯彻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
海西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学武:以组织担当赋能改革发展
{{ publishText }} 2025-03-12 16:21:52
{{ fontText }} {{item.label}}

组织部长会议指出,坚持把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贯穿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海西组织部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建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两个功能”和推进人才强州战略,守正创新、改革攻坚,为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海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铸魂赋能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唯有理论清醒,方能道路笃定。我们将紧紧围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充分激发抓改革促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求,不断提升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质量。常学常新抓理论武装,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培训计划,运用好党纪学习教育的经验做法。坚持“三个相结合”建立落实“四个以学”转化运用机制。实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聚焦海西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升级版”红色教育矩阵,开展“沿着总书记足迹学思想谈变化促发展”实践研学,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志。常育常进抓基本培训,紧盯需求导向,突出基本培训“全覆盖”“完整性”“高质量”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基本培训机制牵引带动作用。常态化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组织调训、点名调训和补学补训等制度,提炼拓展“党纪国法大讲堂”经验做法,分层分级建立干部培训信息管理全要素数据库,衔接网络优质资源强化培训质效,以高质量干部教育培训服务高质量发展。常修常练抓实践锻炼,立足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主阵地定位,精准聚焦短板弱项分层级分领域实施专业能力、专业技能、通识教育等3+N”培训班次,全面提升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

二、举贤荐能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政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我们将精准对标“突出建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干部坚定信心、实干争先”目标,持续巩固政治生态修复成果,紧盯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任务,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推动干部队伍建设与全州事业发展高效协同。突出政治引领,修订完善《海西州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办法》,创新开展新任职干部任前提醒,全面推行“两谈三考一提醒”和推荐干部提供实绩档案机制。树立注重基层和实践实干导向考察识别干部。探索实行政治表现与政绩观偏差“正向+反向+问题”测评机制突出实干导向,提前谋划布局,调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调研分析研判结果,实现换届需求与培养储备高效衔接。持续提升州县乡干部立体式交流互动和州县(市)干部双向“组团式”挂职锻炼成效。健全完善优秀年轻干部日常发现动态储备机制,职数预审与指标预审“同审同核”,推动干部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突出严管厚爱,强化领导干部八小时外“朋友圈”“社交圈”监督力度,对重点岗位、重要干部以及年轻干部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变动交接和科级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备案制度。推行能上能下预警提醒通报,构建重新使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机制职级晋升向基层艰边地区公务员倾斜统筹落实好健康体检、休假疗养、谈心谈话、走访慰问等关心关爱工作

三、强基固本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我们将紧紧锚定“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持续锻造新时代党的先锋队伍”任务,紧盯省委述职点评指出问题整改工作,统筹推进全州“以纪律强党建、以规矩抓党建”重点工作,持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纵深实施“堡垒工程”,精准抓实村(社区)“两委”班子运行评估工作,夯实换届基础。常态化巩固整顿软弱涣散、重点防控村党组织、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工作成果。扎实推进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工程。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精准建立履职事项清单,规范准入、源头治理,着力打造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权责体系。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机制深化社区组织机制牌子清理工作“回头看”“双报到”工作,构建社区五级服务集成化网格管理体系,一体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能增效。聚焦新兴领域党建攻坚,摸清“两企三新”党建工作现状,分类建立“三新”领域党建工作清单,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机制,实施新兴领域“两个覆盖”“两个功能”攻坚行动,研究制定“两企三新”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任务清单,促进党员在各自领域当先锋作表率。

四、育才聚才构筑良好人才生态环境。人才兴则产业强。我们将准确领会“扎实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持续强化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人才支撑”部署,全力推进产业人才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人才政策体系,将绿色算力人才纳入“柴达木英才”计划。完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政策服务清单,为促进产才融合提供决策参考。探索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和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海西州人才分类评价办法》,深化科教界“唯帽子”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全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加快提升人才引育质效,依托全省人才项目洽谈会、校园引才等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和活动,发挥博士服务团海西工作站和北京、杭州人才联络服务站桥梁作用,精准引进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建立《海西州“四名”人才工作室交流共享机制》,辐射带动本土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搭建盐湖资源、清洁能源等五大产业专家智库平台,通过“3+”模式,夯实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基础。加快扩大援青资源优势精心做好第五、六批援青干部人才轮换工作,建立援青干部人才考核机制,加大援青工作先进典型选树和总结宣传力度,持续推动教育医疗“组团式”援青工作认真落实浙江援青“小组团”工作机制,不断促进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海西乡村全面振兴添智增力加快释放爱才留才诚意,坚持将人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专兼职人才工作者信息库,举办人才工作者专题业务培训班,探索推行成员单位人才工作者跟岗学习锻炼机制。分层分类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开展高层次人才走访慰问、座谈交流等活动,探索推进落实“柴达木惠才卡”服务事项,为人才提供医疗、旅游、出行、金融等系列服务。